Search

孩子情緒原因很簡單,您找到有幾個呢?
找到原因,才有辦法擬定對的策略幫助孩子
<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孩子情緒原因很簡單,您找到有幾個呢?
找到原因,才有辦法擬定對的策略幫助孩子

相信許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疑問,孩子的情緒行為到底從何而來,每每被問到這個問題,我總是會這麼說,孩子的情緒行為原因有很多,有可能是單一因素,也有可能是多重因素造成的結果,其中包含了:

1️⃣天生氣質而來的

由於每位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,都有自己獨有的基因,從出生的那一刻起,對於環境的反應就各不相同,因此造就出來的個性也就不一樣,有些孩子天生比較溫和、好相處,有些則是容易爆怒、缺乏耐心、甚至輕易就與人發生衝突,於是就呈現出不好相處的模樣。

🤔這時您能怎麼因應呢

(1) 認識孩子的個性,找出孩子的習性。
(2) 建立信任的關係,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。
(3) 同理孩子的情緒,教導孩子學習控制情緒的方式。
(4) 觀察孩子的行為,分析行為背後的含意並找出解決的策略。

2️⃣是從小就養成的

從小養成就比較偏向是後天造成的結果,具體一點就是被寵壞的孩子,由於家長對於教養缺乏正確的觀念與技巧,造就與孩子的互動偏向溺愛或是不一致的教養方式,甚至縱容孩子的行為,最後就很有可能導致孩子只要稍不順自己的意,就容易出現情緒行為的反應。

🤔這時您能怎麼因應呢?

(1) 提升正確的教養觀念與技巧。
(2) 建立應有的規範,教導孩子學習尊重。
(3) 因應孩子的行為,適時的給予要求或肯定。
(4) 秉持堅持的原則,塑造孩子對的行為。

3️⃣需求未被滿足的

每位孩子都有他的需求存在,可能是安全需求,可能是被肯定的需求,也有可能是身體感覺的需求,透過需求的滿足達到情緒的穩定。假如孩子的需求未被滿足,就很容易衍生情緒行為問題,例如活動需求量大的孩子,就容易顯得躁動不安;缺乏安全感的孩子,就可能會出現焦慮,或是哭鬧的表現。

🤔這時您能怎麼因應呢?

(1) 確認孩子需求的來源,同時擬定相對應的解決策略。
(2) 滿足孩子需求的當下,也要建立孩子應有的秩序感。
(3) 適當安撫孩子的情緒,減緩焦慮,建立安全感。
(4) 教導孩子表達的技巧,讓他人知道他的需求性。

4️⃣表達未被接受的

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想法與表達方式,但不見得每位孩子的表達方式都能讓人聽得懂,或是被接受的,當孩子的表達被否定時,就容易有挫折感而呈現不同的的情緒行為反應,例如難過、生氣、拒絕說話…等,常見的類型有社會人際互動技巧不好的孩子,自我表達能力差的孩子,溝通能力較弱的孩子,因為不知如何有效與人互動而導致的結果。

🤔這時您能怎麼因應呢?

(1) 不急著要求孩子表達,多一點觀察,主動了解孩子的意圖。
(2) 教導溝通表達的技巧,增加溝通的效率性。
(3) 引導孩子人際互動的方式,提升成功的經驗。
(4) 鼓勵孩子溝通,建立彼此溝通的管道。

5️⃣學習挫折而來的

每位孩子都有他的優劣勢,學習的過程不可能每件事情都盡如人意,當然也不是每項學習都是孩子感興趣的事,假若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瓶頸,或是表現不如預期時,就很有可能會出現挫敗感,進而衍生不同的行為表現,例如緊張、退縮、缺乏自信、焦慮…等內隱性的行為,當然也會因為憤怒而表現出外顯式的行為,例如生氣、干擾、攻擊、破壞、拒絕…等。

🤔這時您能怎麼因應呢?

(1) 找出孩子的優劣勢,多關注孩子的優勢。
(2) 確認孩子學習的問題來源,教導相對應的學習技巧。
(3) 適度放棄難以學習的項目,鼓勵有興趣領域的發展。
(4) 多一點鼓勵,少一點責罵,多一些肯定,少一些批評。

6️⃣天知道它哪來的

當然還有一種,就是孩子的情緒讓您完全摸不著頭緒,當您發現的時候,孩子已經炸了,或者是前一刻明明好好的,下一刻就突然放聲大哭。當下您可以推測是生理性的問題,例如肚子餓、身體不舒服所造成的情緒,當然也有可能是心理上的問題,例如突然想到什麼事讓自己悲從中來,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這樣的情緒已經成為孩子的一種溝通方式,例如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意願。不管是哪一種,有時真的很難讓大人在第一時間就搞懂孩子怎麼了。

🤔這時您能怎麼因應呢?

(1) 讓自己冷靜下來,不急著處理,好好觀察孩子怎麼了。
(2) 讓孩子暫時有情緒發洩的出口,靜待緩和後再開始處理。
(3) 若遲遲找不到原因,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說。
(4)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,引導解決的方法。

情緒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,沒有所謂的對或錯,當下只有表達適當與否的問題,處理孩子的情緒行為也沒有所謂的萬用公式,不管孩子的情緒原因為何,身為家長只能見招拆招,在保護孩子的前提下,慢慢找出對的處理策略,教導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。

孩子的情緒原因很多,可能是單一因素,也有可能是多重因素造成,您可以試著從上述的幾個方向找起,假如真的找不到也沒關係,記得先深呼吸,緩和自己的情緒,靜待孩子情緒發生完之後,再來處理也不遲。

不過當下您一定要在孩子的身旁,耐著性子陪伴他,讓孩子知道,身旁還有個您會守護他、會呵護他。

(文章已收錄於媽媽寶寶月刊2020七月份)

#陽光種子職能治療所
#童心職能治療所
#童心語言治療所


Tags:

About author
兒童發展評估與諮詢、情緒行為處理、社會人際關係、注意力與學習能力、動作訓練、語言訓練、認知訓練、感覺統合與遊戲課程
一位擅長處理特殊孩子的專職小兒職能治療師在這說說"我怎麼處理特殊需求孩子"
View all posts